司法人員過勞一直是台灣很嚴重的問題,每年都時有所聞。儘管司法院和法務部都各自推出了一些新政策,例如:簡化書類格式,或使用法庭語音辨識系統等,試圖減輕第一線人員的壓力,但似乎有些緩不濟急。而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,ChatGPT 恰巧能補足政策的不足之處,幫助司法官更有效率地處理案件─相當於同時獲得10名事務官及20名助理。以下,我將分兩篇文章介紹 ChatGPT 在司法及檢察業務中的六大應用,請各位抓穩了!

1.分析病歷紀錄:
在相驗案件或有傷害、死亡結果的訴訟案件中,時常會需要去調閱診斷證明書和病歷紀錄,診斷證明書上記載的基本上是中文,都看得懂。但如果遇到病歷紀錄,上面所記載的英文不僅篇幅長,又事涉專業,恐怕就不是多益900分可以解決的了。(延伸閱讀:診斷證明書其實沒什麼用?)
這時,我們可以使用ChatGPT來幫助我們。在開始前你要準備兩樣東西:「具有光學字元識別(簡稱:OCR)功能的手機」及 「下載ChatGPT APP」。以Iphone手機為例,倘若是IOS 15以上的系統,都會內建OCR功能,我們只需要將鏡頭對準文件後拍照,並且在相片圖庫區找到這張照片,接著對準文字長按螢幕,就會出現功能列。此時,我們點選「全選」按鈕,接著點選「拷貝」按鈕(詳如圖1),然後貼上至「ChatGPT APP」的對話欄,並且輸入「請幫我分析這個病歷紀錄」。

登愣—神奇的事情發生了!
「ChatGPT」在數秒內,就將病歷紀錄的各項診斷欄位翻譯為中文,絲毫不費任何力氣。
當然,如果懶得複製文字,或者手機裡面剛好沒有OCR功能,目前「ChatGPT」也有提供上傳圖片的功能,只需要將文件檔案予以拍攝,並且丟到「ChatGPT」裡面,也可以獲得相同效果喔!

2.擬定交互詰問要旨及訴訟策略分析:
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所發布的新聞,在使用多門法律學科領域的考試問題測試後,發現ChatGPT所有考試的分數均及格,且足以從法學博士(JD)學位畢業,可見其法學素養已經與一般法學院畢業生無異。
那麼,在檢察官蒞庭實施公訴時,我們也可以透過模擬檢察官與辯護人雙方的立場,來擬定交互詰問的方向。
例如:被告A被起訴販賣毒品,除了客觀證據外,亦有證人B指稱被告A的犯罪事實。由於辯護人否認證人B證述的證據能力,因此有必要傳喚B行交互詰問程序。辯護人則另行聲請傳喚證人C。
此時,我們可以提供ChatGPT下列資訊:
- 案件資訊(犯罪事實、人事時地物)
- 目前手上有的證據(例如:證人的證述、監視器畫面、對話紀錄等)
- 目前訴訟情勢為何(例如:證人似乎與被告有過節、目前僅有證人的片面指述等)

生成的結果意外地令人滿意!除了草擬「主詰問證人B」的問題大綱外,也可以假設辯護人對證人C主詰問的問題,進而推導出「反詰問證人C」的問題大綱。

3.涉外案件翻譯或與外籍人士溝通:
在偵查中,若需要請求國際司法互助或向特定外國公司(例如:Meta)調閱相關資訊,時常需要填寫相關請求表單,然而這些表單內容都是英文,如果單純靠自己的語言能力去撰寫,對案件而言恐怕是緩不濟急。
而ChatGPT和Google Translate最大的不同,在於前者是採取AI生成式技術,後者則是以神經機器翻譯系統為基礎。兩者的區別礙於能力有限,無法多做闡述,但是實際使用下來,可以發現ChatGPT顯著減少Google Translate會有的「機翻」問題,前者除了能夠「理解語言」外,還可以根據「適用情境」來決定「用字遣詞」─特別是在向國外單位請求協助時,非常需要以正式的語法去做撰寫。
此外,由於ChatGPT 4o版本,目前已經開放即時翻譯對話功能,也就是例如法官用中文訊問,ChatGPT可以即時翻譯為英文;而當被告以英語回答,ChatGPT也將即時以中文發聲。
儘管我國訴訟制度對與語言不通的當事人,目前是採取「強制通譯」的立場,且礙於通譯制度尚需考量「具結」、「選任」等問題,因此ChatGPT似乎無法直接取代人類通譯的職務,但或許仍可考慮做為補充手段,例如:在緊急狀況下的溝通需求(外籍被告急病)、通譯超過法定障礙期間仍無法抵達時,或者在遇到像是〈八尺門的辯護人〉錯誤翻譯的狀況下,亦不失為「拒卻通譯」的證據方法之一。
【繼續閱讀:法官和檢察官如何提升工作效率?ChatGPT的6大應用(下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