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萬別來當律師?3大迷思沒有搞懂,註定變成血汗律師

最近律師二試剛落幕,所有考生無不引頸期盼,自己的名字能夠出現在榜單上。考上律師,聽起來風光又體面,但往往不是彩色人生的開始,與30年前相比,現在的執業環境可說是相當不容易,所以如果不能好好想清楚這份工作的優劣,恐怕會變成高不成、低不就的血汗律師。這篇文章將揭露三個常見的迷思,幫助你更好地認識這份職業。

一位律師站在交叉路口,思索著如何避免讓自己踏上血汗律師的不歸路
為了避免變成血汗律師,要妥善規劃自己的職涯

迷思1:法律服務能夠為客戶主動創造價值嗎?

現代人們所追求的,不外乎是在「健康」、「財富」、「人際關係」這三樣東西上減少痛苦、增加快樂。例如:健身教練可以透過訓練,讓學員從不健康的狀態中恢復,同時也可以將普通的身材提升為健美體態。財務規劃師或戀愛顧問也是如此,透過「避稅及投資」、「修補關係及建立情誼」,也能夠分別在財富和人際關係上,為客戶消極減少損害,並積極創造價值。

而律師的專業在於對於法律制度的透徹理解。法律制度有時候同步於經濟活動(例如:證券交易所),但更多時候都是落後於市場趨勢(例如:網際網路、虛擬貨幣),也因此法律產業只能夠為客戶規避風險,而不能創造更多財富。

但這也造成,一般人通常都是遭受損害、需要尋求救濟(公平正義)的時候,才會來找律師。也就是說,法律服務沒辦法讓像消費者產生:「我就是想要這個愛馬仕包包」、「我就是想要吃麥當勞」的心情。當一個產業,沒辦法讓客戶從「需要」變成「想要」,就無法積極地製造市場需求。

迷思2:非訟律師有比訴訟律師好做?

時常聽到「現在訴訟律師不好做,市場已經飽和了」的觀點,但是這並不意味著「非訟律師」就很輕鬆寫意。

之前跟一位在某大所辦非訟的同學吃飯,見面的時候驚覺他比大學時期,少了一分神采,卻多了一層黑眼圈。細問之下才發現,原來他執業的這段期間,不僅天天被資深律師責罵,責罵之餘也沒有被指導如何改正,不僅如此,曾經整整1個禮拜,每天凌晨5點才下班,只為了視訊參與美國法庭的審理。雖然每個月領到10萬元的高薪,但他卻感到不快樂。

此外,非訟業務基本上都被大所把持,因此入行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,名校碩士學歷、多益900分、日檢N1都只是基本門檻,履歷上擁有LLM學歷、美國律師BAR者都大有人在,而且非訟律師甚少能單獨出來開業,往往都是先從受雇律師當起,慢慢地從資深律師熬到合夥人,才有可能撥雲見日。反觀訴訟律師,只要律師考試、職前訓練通過,並且向各縣市公會登錄之後,就可以直接出來開業了,執業成本可說是天壤之別。

迷思3:律師只要有人脈,就會有生意?

那可未必。

人脈不是越多越好,必須要找對關鍵客群。許多律師會加入扶輪社、獅子會等社團來認識不同行業的人,但這樣的人脈需要花費時間經營,也必須先繳納高額會費才行。此種策略成效,就好像在臉書投放廣告一樣,付費將產品推廣出去,卻不見得能讓客戶買單。

而這些認識的人脈裡面,有些人懂得尊重專業,肯定也有那種覺得「法律很簡單,我自己來也行」,對於法律服務不屑一顧,也有那種很會凹人的傢伙,央求你念在同社團的份上降價提供服務,但後果往往是免費做還被嫌。

如何避免變成血汗律師?

法律服務只能被動幫客戶降低痛苦,幾乎沒有辦法主動創造價值,這正是法律服務所面臨的風險─容易被取代。此外,在職涯上100%單押法律,就好像在投資配置上100%單押債券,固然可能有穩定配息,但也因此錯失了成長的先機。

因此,為了避免自己變成追著案件跑的血汗律師,法律服務勢必得與其他領域相結合,積極創造出市場需求,而不是被動等待受損害的客戶上門,不見得是要往高大上的人工智慧、區塊鏈領域發展,也可以是取得記帳士資格、學習冷門但具有潛力的語言,甚至是每天在Thread上堅持寫作也很好。

總之,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法律系同學或新進律師,釐清未來的職涯方向,我們下篇文章見!

延伸閱讀:準備國考該補習嗎?5種備考方式一次分析
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