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接續前篇:法官和檢察官如何提升工作效率?ChatGPT的6大應用(上)】

4.修正書類錯誤:
在ChatGPT剛問世時,我就有嘗試過請他針對一個假設的案件,依照我國現行書類格式來撰寫一篇起訴書,然而我國裁判書和檢察書類在每段都有固定的格式及規矩,例如:全銜必須寫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、民國後面不能接「下同」等,但新臺幣後面則必須接「下同」等。也就是說要「教導」ChatGPT撰寫書類,必須要設定非常多「條件」,恐怕條件設定的時間,已經足夠撰寫3篇書類了。想當然,最後AI生成書類的結果可謂差強人意。
因此,與其請ChatGPT憑空產生書類,不如請他協助「校對工作」。
特別是在長達20頁以上的書類,如果人工逐字細琢,不僅曠日廢時,甚至會排擠到辦理其他案件的時間。此時若能善用ChatGPT,僅需複製、貼上,並且輸入「請幫我修正文字錯誤、邏輯錯誤或文法不通順之處」,即可在不到3分鐘的時間,找出書類上的瑕疵,大幅減少了不必要的校對時間。
5.分析判決或案件資料:
ChatGPT 不僅能幫助校對書類,當然也可以輔助法官和檢察官進行「裁判分析」。例如:如果有一份篇幅極長的複雜經濟案件,法官或檢察官可以要求 ChatGPT 「請幫我整理判決摘要」,從中發現前案法院的判斷邏輯、事證取捨及量刑重點。這樣不僅能為法官從前案中找到規律而適用於本案,也能提供檢察官提供更多訴訟策略上的參考。
另外,目前ChatGPT 已經可以閱讀並分析pdf的文本檔案,舉例而言:我曾經將美國智庫公布的「台海戰爭的兵棋推演」,以及經濟學者所發表《論黃金的兩難》,上傳到ChatGPT請其分析,結果是意外地滿意,不僅能將論文內容分點分項整理出摘要,更可做出一個有參考價值的結論。


我認為若ChatGPT的模型更加成熟, 這點運用在院檢都將會如虎添翼─特別是在院方。因為法院在收受新案時,原則上都會請法官助理逐頁掃描後製作「電子卷證」,以便於將來審判時提示證據使用。法官或檢察官若藉助「電子卷證」加上ChatGPT 協助整理,便可在成堆的證據資料中,迅速梳理事實的來龍去脈,並且找出爭點之所在。
6.草擬演講或論告內容:
法官和檢察官經常需要奉派參與各類法治教育,分享法律見解或個案經驗。但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,快速撰寫一篇具有深度、流暢又具說服力的演講稿,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此時,ChatGPT 可以成為得力助手。
只需提供演講的主題、場合性質(如專業研討會或大眾演講),以及幾個核心要點,ChatGPT 就能在短時間內草擬出一篇完整的初稿。無論是講述法律改革的趨勢,還是分享辦案時遇到的趣事或挑戰,ChatGPT 都能結合文字風格與語氣,產生出適合目標受眾的內容。
另外,隨著《國民法官法》上路,檢察官的論告工作也變得更加重要,而論告必須條理分明、邏輯嚴密,時而動之以情,才能有效說服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。藉助 ChatGPT 的語言分析能力,可以幫助檢察官提升論告內容的品質。例如,在撰寫論告內容時,可以先列出案件的主要爭點,並且簡述各項證據的證明力,然後將這些資訊交給 ChatGPT,請他進行組織和潤飾,同時還能檢視論證是否符合邏輯,避免論點之間相互矛盾。
7.附論:ChatGPT仍然有許多未盡之處
(1)生成的內容仍然可能有誤
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法律系學生都知道刑事訴訟法第301條至第304條分別對應「無罪判決」、「免訴判決」、「不受理判決」、「管轄錯誤判決」。
然而當我單純詢問ChatGPT,「請問刑事訴訟法第301條至第304條分別對應什麼內容」,結果如下:

這…你不能完全說他錯,因為他確實是有把一些關鍵內容給回答出來,但可想而知,如果盲目採納並直接運用在司法實務上,絕對會釀成超大的災禍XD!
(2)資安風險及倫理問題
由於以上六大應用多少都涉及「傳遞資料」給 AI,因此在傳遞的過程中,需極力避免機敏資料外流。此外,公務機關對於新興科技的運用通常採取相當保守的態度。例如,即使只是要在桌機上安裝 Line 軟體,也必須上簽呈先會資訊室,再陳請機關首長同意。可想而知,儘管 ChatGPT 能大幅度地減輕第一線人員的負擔,若要推動其在司法實務中的應用,恐怕仍難以期待上級的首肯。
另一方面,人工智慧目前並不被認為具有與人類相同的「人格」,也無法行使法律上的權利。但假以時日,若 AI 最終「進化」成與人類無異甚至擁有超越人類的能力,此時若將資料傳遞給 AI,是否會被視為一種洩密行為?AI所生成的內容如果被證明比人類更好,是否又將取代職業法官、職業檢察官的判斷?這將成為值得深思的法律與倫理問題。
【本文完】